“裴大姐”带领被服厂日夜赶制 战士们穿上了统一的军装

  东北抗日联军使用过的熨斗。

  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被服厂使用过的缝纫机。

  遗址路牌。

  李敏之子陈晓峰向记者展示抗联军帽。

  本报记者 田勇 文并摄

  哈尔滨,依兰县北境,四块石。

  顺着山势,走进层峦叠嶂的大山深处,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被服厂遗址清晰可见。

  缝制军帽、裁制军装、赶制棉被……在后勤保障这条生命线上,东北抗联自力更生、因地制宜,让一套套崭新的军服源源不断地被送往抗日战场。

  裴成春,这位将士口中的大姐,就是这条后勤保障线上的杰出代表。

  一台缝纫机

  位于黑龙江丹清河实验林场场部旁的东北抗联第三、六军红色教育中心,珍藏着一件特殊的文物——一台锈迹斑驳的缝纫机。金属机身,部分零件锈蚀,黑漆大片脱落。讲解员王琳介绍,这台缝纫机发现于四块石抗联遗址,当年曾被高悬于大树上。抗联老战士李敏一眼认出,这正是抗联第六军被服厂使用过的缝纫机。据《黑龙江抗日斗争人物录》记载,它于1935年由汤原游击队缴获。

  缝纫机旁陈列着一位女战士的画像,她就是裴成春,原名裴敬昌,1902年生于贫苦农家,1930年参加革命。据王琳介绍:“四块石山势险峻,曾是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机关驻地。裴成春作为汤原县委重要成员,在组织遭破坏后加入汤原游击队,后长期在被服厂工作。”

  “抗联长期孤悬敌后,早期战士们穿着五花八门,统一军装极为困难,”原朝阳市史志办公室副主任雷凤祥说,“但抗联第三军和第六军曾有过短暂的统一军装时期,这与裴成春和她的被服厂密不可分。”

  帽儿山建厂

  由林场场部出发,前往四块石抗联遗址,是一条双向两车道的山路。

  “这是桦树,树汁能入药;‌这是红松,那松子可香了……”向导肖琪皮肤黝黑,为人热情,说起两侧的草木如数家珍。

  大约过了两顿饭的时间,肖琪把车停到木栈道旁,指着面前的山洞说:“这是北满省委临时会议室,栈道往上有月亮门、抗联井和被服厂,在四块石的西南方向就是帽儿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

  肖琪口中的帽儿山,便是当年裴成春领导的被服厂所在地。

  据战士李在德回忆,为提升军威和增强凝聚力,东北抗联第六军在1935年开始制作统一军装。

  依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工作人员方子文告诉记者,为躲避日军破坏,被服厂必须设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裴成春带领战士顶风冒雪在帽儿山上重建被服厂(此前汤旺河密营被服厂已遭破坏)。

  建厂初期,仅有裴成春、李在德、李桂兰、李敏、一位牛姓山东姑娘五名女战士,以及李师傅、张世臣两名男战士。

  那时天气转暖,战士们还穿着棉衣,蹚水行军时棉絮沾水沉重,裴成春急在心里,带领大家白手起家:没有瓦,用树皮盖房顶;没有床,劈树木当床板……李敏曾回忆:“开工了,裴厂长和李在德两人带领大家先伐木。她们两个人合手,拉锯放树,动作十分协调和熟练,你一下我一下,拉来拉去,很快能放倒一棵大树……我心里佩服她们,多能干的女同志啊,这活儿好像是男人干的,她们也太了不起了……”

  克服重重困难,被服厂终于在帽儿山落成。

  土法染布

  厂房刚建好,难题接踵而至——宝贵的缝纫机跳线杆断了!在日军严密封锁下,零件无处可寻。方子文讲述:“裴成春和曾是铁匠的战士反复琢磨,最终用弹头将断杆压接上去,把难题给解决了。”

  布料来源更是一大难题。1937年5月18日,部队奇袭汤原县城,缴获一批白布。留守团团长耿殿君下令:将白布染黄,突击赶制夏装!“用什么染呢?”李敏当时充满疑惑。裴成春指着黄菠萝树说:“用树皮煮染,这是老百姓的土法子。”

  李敏的孙女陈晨多次听奶奶回忆染布过程:战士们架起大黑锅,等到把树皮煮出颜色之后,再把在河水浸泡过的白布放进去,持续加热让白布吃透颜色后捞出来,拿到河水中冲掉浮色,最后挂到背阴的树枝上晾干。很快,被服厂营地成了“大染坊”,房檐上、树枝上、石头上都挂着黄布。

  夜间赶工,照明又成了问题。裴成春依然有她的土法子:剥下桦树皮,嵌入易燃的松树明子,制成简易的“松油灯”。虽然次日清晨大家常被油烟熏成“黑脸包公”,相视大笑,但工作得以继续。陈晨说:“奶奶常说,密营生活艰苦繁重,却充满乐观精神。大家知道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赶走日本侵略者。”

  英雄大姐

  有了布料,军装的样式也凝聚着裴成春的心血。

  抗联老战士李桂兰之女刘颖介绍:“裴厂长精心设计,并采纳了冯仲云的建议。”最终定型的军装,上衣类似中山装,衣兜带明线竖褶,下装为马裤。帽子最具特色:锥形,由六片瓦组成,顶高3厘米带红疙瘩,帽徽是布制红五星。刘颖解释:“六片瓦设计实用,帽遮防晒,后三片双层布可翻下保暖。”后来李兆麟将军在西征路上强调:“我们的抗联帽代表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红军的标志!”抗联将领王明贵在回忆录中也证实:“大约从1935年开始制作统一军装……这种样式的军装,我记得一直穿到1938年左右。”

  不久后,部队在汤原又缴获一批青色棉布。于是,这年的军装虽颜色有青有黄,战士们穿上却精神焕发。刘颖说:“被服厂最多时有30多人,日夜赶制军帽、军装、棉被……抗联第三军指战员也穿过此款军服,第三、六军因此有过短暂的统一着装史。”

  经栈道、过山洞、爬悬崖……沿着曲折的山路,来到深处的山洞,矮处只能弯腰过。肖琪指着山洞说:“这个山洞,曾经是抗联第六军被服厂,后来因为伤员增多而改建为抗联医院。”

  那是1937年的夏天,北满临时省委执委扩大会议后,裴成春带领被服厂迁至四块石。同年年底,日军发动残酷的冬季“讨伐”。因前线送来20多名伤员,被服厂临危受命,改建为战地医院。因为医药奇缺,裴成春又带领大家上山采集冬青等中草药救治伤员。她以无私的奉献和坚韧的意志,赢得了所有战士的敬重,“裴大姐”的称呼传遍军营。

  1938年11月23日,裴成春在随部队转移途中,因叛徒出卖遭遇敌军。为掩护战友突围,她壮烈牺牲。民族歌剧《星星之火》中,裴大姐牺牲前高喊,“你们快走,我在后面掩护”“祖国万岁”。裴大姐的艺术形象,正是以裴成春为原型。刘颖动情地说:“这就是我们的裴大姐,一位生前甚至没留下一张照片的抗联女战士,一位永远活在将士们心中的英雄大姐。”

责编:姚晟琦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