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洪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深刻理解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必然性。思政课的核心使命在于铸魂育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是确保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
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它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前沿,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意志、立场与方向,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内在逻辑,系统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思政课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培育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深刻理解并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做到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确保思政课成为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主渠道,才能教育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其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的思想根基,从根本上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确保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将党的创新理论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党的创新理论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要确保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地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
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研读和阐释工作。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要义、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和重大意义。要以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系统梳理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设计贯穿各学段、覆盖各门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模块,编写融入思政课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点,形成层次递进、有机衔接的教学体系。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内容支撑。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作为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通过翔实的数据、鲜活的案例深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讲清楚取得历史性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制度优势,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懈奋斗。
以思政课教学创新提升党的理论武装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认同和践行上,因此要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育人实效。
构建多维联动的思政课程体系。通过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学段“同课异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联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途径,打造富有针对性的思政课堂。要发挥社会大课堂的重要作用,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实现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的互通互联,组织学生深入改革开放前沿、乡村振兴一线、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国情调研、志愿服务、红色研学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深化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有效运用人工智能等数智化技术,打造交互式、全景式、沉浸式的智慧课堂,构建虚实结合教学场景,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机融合,拓展理论武装的时空场域,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打造深学笃行党的创新理论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要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能力水平。
要筑牢教师信仰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身,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学体系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高度认同,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本领。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鼓励教师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运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的效果,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取得育人实效。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