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换新 更要焕新

  朱忠鹤

  夜幕下的青岛赵太侔故居,瓦檐灯影与悠扬乐声交织,不少游客在此收获了独特的文化体验。这座承载着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先生记忆的老建筑,如今正以非遗体验、音乐雅集等新形态焕发新姿。日前,有媒体注意到,山东青岛充分挖掘名人故居重要价值,正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让故居成为链接历史与现在的一条重要文化纽带。

  名人故居是城市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每一座名人故居都镌刻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印记,它们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存在,更是精神文化的象征,一旦消失,其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容便难以复原。令人欣喜的是,近些年国内各地均已加大名人故居保护、修缮力度,让故居告别残破,外观换新。

  名人故居在保护之后如何焕新,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山东青岛之所以能引起媒体关注,是因为他们在保护修缮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即打破“静态展览”思维定式,构建多维度价值释放体系。比如,他们从空间维度,将分散的名人故居串联成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城市文脉的延续;从体验维度,推出街区实景沉浸式话剧、课本剧演出等活动,让历史人物从书本中 “走出来”,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从产业维度,引入文创快闪铺、主题咖啡馆等业态,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这种“保护+活化”的模式,让名人故居实现了三重跨越:从“文物保护单位”到“文化体验空间”,满足公众对优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从“孤立景点”到“文旅融合节点”,成为带动区域文旅发展的新引擎;从“历史遗存”到“城市文化地标”,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这些做法,无疑具有示范作用。

  吸引年轻人走进故居,是文化传承的关键一环,这就需要用年轻人的语言讲好历史故事。青岛市的系列做法抓住了年轻人的兴趣痛点,也就是注重体验感,让参观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其中;强化社交属性,让文化体验成为可分享的生活方式;融入潮流元素,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产生碰撞。当年轻人在故居里听歌、打卡、演剧时,历史便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能触摸、能参与、能共鸣的生活场景。这种代际对话的建立,让文化传承有了新鲜血液,也让名人故居在青春气息中焕发持久活力。

  青岛名人故居的保护活化实践告诉我们,对待历史遗存,不能只停留在 “锁起来保护” 的层面,更要思考如何 “用起来传承”;不能满足于 “少数人研究” 的局限,更要追求 “多数人参与” 的广度。

  发挥名人故居作用,是让历史与城市建立深度情感联结的过程。当“名人效应” 转化为城市品牌价值,游客在寻访故居的过程中就能认识这座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蕴,当地市民也能在故居保护活动中厚爱自己所在的这座城。这种双向互动让名人故居真正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在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中实现价值共生,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名人故居是城市的文化基因库,是历史的活态教科书。当更多城市能像青岛这样,用创新思维激活历史资源,用年轻视角解读文化内涵,名人故居就会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让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一份文化给予的温度与厚度。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