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沉浸式体验让历史可触可感。
孙悦老师正在授课。
方瑞华老师正在授课。
本报记者分享采访故事。
本报记者 曲琦 孙明慧 文并摄
写在前面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群山回唱》以四连版,致敬这一沉甸甸的历史节点。自6月6日首刊推出,历时3个月,我们通过38块版深度专刊与系列短视频,一笔一画镌刻下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不屈不挠的战斗长卷。从报端到身边,从历史到当下。《群山回唱》不仅是《辽宁日报》对东北抗联的深切致敬,更是一场带领公众重回烽火岁月、触摸信仰温度的文化征程。故事仍在延展,精神持续激荡。未来,英雄的身影与崇高的信念,将借助更丰富的载体、更开阔的平台,深深嵌入时代的记忆,融进日常的叙事,让东北抗联精神在这片热土上回响不绝、生生不息。
“如何理解东北抗日联军这一名称中的‘联’字?”“抗联将士生活的密营是什么样子?”“冰趟子战役是如何以少胜多的?”……
9月1日8时50分,在新学期伊始,辽宁日报与东北财经大学携手打造的《群山回唱・行走课堂》开学第一课正式开讲。
这是一堂打破传统边界的思政课:有数字人教师娓娓道来,有VR技术营造沉浸体验,有媒体记者动情分享,有高校教师深度解读……课堂上金句频出,感人瞬间不断,6000余名学生共同聆听与感悟,让历史的回声在青春心灵中久久激荡。
让历史“活”在眼前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数字人“小马老师”以主持人身份登场,率先讲述1931年9月18日晚的故事,瞬间将师生带入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
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方瑞华以“如何理解东北抗日联军的‘联’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梳理抗联从反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到抗日联军、教导旅的四个发展阶段。“3万抗联将士牵制70余万日军精锐,14年作战歼敌18万”——一组组震撼的数据,让学生直观认识到东北抗日斗争在全国抗战中的战略意义。
为强化历史感知,方瑞华邀请学生佩戴VR眼镜,沉浸式体验“70余处密营被毁、兵力从3万人锐减至2000人”的东北抗联“至暗时刻”: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雪地、简陋的密营、战士们冻得发紫的双手……80多年前的艰苦卓绝,以可触可感的方式重现在00后学生面前。
当《露营之歌》的旋律响起,战士们在林海雪原中跋涉的影像出现,“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不再只是文字,而成为一段可聆听、可凝视的集体记忆。
“我们从《露营之歌》中听到了什么?”
“听到了风雪,听到了枪声,还听到了信仰的回响!”
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力量的一问一答,直抵内心,引发深刻共鸣。
方瑞华感慨道:“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时刻,这堂思政课最重要的价值,便是让青年学生了解东北抗联的英雄事迹,不再让那些艰苦卓绝与热血牺牲停留在课本上,而是成为能触动心灵、引发共鸣的鲜活记忆。”
让英雄“走进”心灵
如果说数字技术打开了历史的“时空之门”,那么媒体人的实地探访与学者的深度解读,则为这堂课注入了更多情感的厚度与思想的深度。
《群山回唱》主创代表用16分钟,带领师生“亲历”抗联岁月:从吉林省档案馆中杨靖宇殉国前百余天的战斗档案,到卫星地图难以捕捉的抚顺密营遗址;从周建华与23位战友共眠的悲壮,到抗联战士以编号代姓名保护家人的隐忍,再到李兆麟将军“胜利后吃饺子”的未竟之愿——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细节,让“英雄”一词不只是杨靖宇、赵一曼等广为人知的姓名,而是延伸至无数为民族大义默默牺牲的平凡战士。
“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能吃到的饺子,对英雄们来说,竟然是难以完成的心愿!”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学生马子敬在课后动情地表示,这段讲述让她数次红了眼圈。真实的故事带来真实的触动,学生不仅体会到东北抗联的艰苦卓绝,更在情感共振中重新理解牺牲与信仰的含义。
一段段讲述、一阵阵掌声、一次次泪目,课堂氛围持续高涨。
随后,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悦从“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三个层面,深入解读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核。她借助杨靖宇胃中仅存树皮棉絮、黄显声发动义勇军抗日、赵尚志指挥冰趟子战役以少胜多等事例,让学生们在感动之余,进一步思考精神的重量、信仰的温度和担当的力度。
让精神“传”向未来
当45分钟的课程结束,掌声响起,东北财经大学学生周广明的感受是“意犹未尽”。“我立下了新的志向,要当一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把诞生于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抗联精神延续下去!”
本次辽宁日报与东北财经大学的跨界合作,既是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庄严纪念,也是一次“以青年喜爱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的有效探索。媒体挖掘的真实故事成为课堂的鲜活素材,高校的学术解读构建起精神传承的理论框架,而数字技术的赋能,更是打破了时空限制,让东北抗联精神从档案中“走出”,在沉浸体验中“入心”。
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威表示:“我们全新打造的数字人思政课涵盖‘英雄人物’‘经典战役’‘精神传承’三大篇章,通过AI复原历史情境、数字人呈现英雄群像,这些创新模式深受学生认可。此次与辽宁日报共建‘开学第一课’,也让我们更深刻意识到思政教师的使命之重。我们将继续挖掘东北抗联精神中的思政元素,让这份精神遗产永续传承、直抵未来。”
当AI、VR遇见思政课,历史不再遥远,英雄不再陌生,精神也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辽宁日报与东北财经大学以技术赋能教育、以故事传递信念、以跨界激发共鸣,共同打造出了一堂“沉浸体验、情感共鸣、价值引领”的新范式思政课。这不仅是思政教育的一次创新突破,更是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责编:杨金凤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