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里,“龙腾中国”特展现场人潮涌动。图为观众在红山玉器前凝神细看。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文并摄
“这件龙纹陶片,来自8000年前的辽宁阜新的查海遗址”;
“这十几件玉猪龙,来自不同的红山遗址,它们之间有的相距几百公里”;
“石钺很少出现在红山文化遗址里,这件石钺出土于辽宁朝阳半拉山遗址”……
10月8日,随着“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在上海博物馆东馆落下帷幕,那些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声,也渐渐消失在展厅里。
吸引力源于玉器彩陶之美更在文明之光
从6月28日启幕,到10月8日结束,3个半月的时间里,来自全国21家文博单位的306件/组红山文化时期的文物在上海博物馆与观众见面。其中,193件/组文物来自辽宁地区,占到整个展览展品总数六成以上,成为整个展览核心支撑力量。
“不论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还是辽宁省博物馆、朝阳博物馆等机构,都对整个展览给予莫大支持,我们很感动。”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深情地表达着谢意。
红山玉器美轮美奂,红山彩陶纹饰独特,人物雕塑神秘生动,这些来自远古时期的文物,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观众驻足观赏。特别是在暑期和国庆黄金周这样的“黄金展览时段”,位于一层的红山文化展厅内更是人潮涌动。
据统计,整个展览期间,有近190万人次观众涌入红山文化展厅,他们漫步于一件件珍贵文物间,沉浸在由300余件文物精心钩织出的史前世界里,切身感受那份跨越五六千年的神秘与震撼。
“辽宁作为红山文化文明高度发达地区,是沟通华北与东北两大区域的文化纽带。此次展览的举办,进一步深化了辽蒙冀三省区在红山文化领域的合作。凭借在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辽宁正逐步担当起红山文化研究与申遗工作的引领角色,致力于将零散的考古发现整合凝练,塑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红山学派’。”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宝玉说。
向心力始于一眼千年终为一脉相承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认为,在这次上海博物馆的展览上,辽博多件馆藏红山文物与其他文博机构的文物共同还原了一幅五六千年前的史前社会图景。不仅如此,展览期间,包括辽宁专家在内的全国各地红山文化学者齐聚上海,为红山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这有助于推动辽宁地区红山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提升辽宁在红山文化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
“辽宁省博物馆自身的红山文化单元一直是热门展区,近些年随着‘红山文化热’,这一展区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王筱雯说,上博此次特展又一次升温了“红山文化热”,这对辽博的红山文化展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下一步,辽博将继续丰富红山文化展览展示形式,并通过生动、权威的讲解服务让观众了解红山、走进红山。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就矗立在牛河梁遗址旁,红山文化久负盛名的女神庙、积石冢、祭坛等与它近在咫尺。今年国庆假期,这处博物馆接待游客同比增长29.4%。
上海博物馆的红山文化特展又一次将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红山文化上来。作为遗址类博物馆,“牛河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展览模式,精心打造一个集‘固定展览 + 流动展览 + 数字展览’于一体的三维立体展示体系。推动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第二地点展陈进行升级改造,优化博物馆的展览布局与陈列设计,运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展览体验,增强文物展示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同时,积极推进牛河梁遗址第三、第五地点的保护展示项目,向公众开放更多的遗址点,丰富观众的参观体验。”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馆长张雪说。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