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挖煤到种草:国宝花塔下的新日子

  看护员刘素华(左)与班吉塔村代理书记陈琪在核对文物材料。

  班吉塔上半部分的莲花造型。

  位于凌海市班吉塔镇的班吉塔是现存很少见的辽代花塔,因像盛开的莲花而闻名,塔下的三间瓦房亦建于辽代。

  本报记者 郭平 文并摄

  核心提示

  凌海市班吉塔镇班吉塔村有一座独特的辽代花塔,近千年间,当地群众世代守护着它,以至于镇、村皆以塔为名。2013年,这座花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随着锦凌水库建成并投入运行,镇里改变以矿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开启了青山秀水环境下的发展新篇章,利用悄然形成的旅游带,吸引外地游客。留在这里的人们从以矿产为生转向栽花种草,迎接新的生活。

  壹 这座塔因像盛开的莲花而闻名

  国庆假期,记者来到锦州凌海市踏访班吉塔。为了让记者对塔的方位有直观感觉,班吉塔镇镇长马驰用脚在地面上画图,说:“这是凌海市,西北角有个班吉塔镇,塔就在这里。再往西北有一处地面叫作‘一脚踏三市’,东临锦州、西接葫芦岛,北边是朝阳。”

  找寻班吉塔并不难,因为它坐落在班吉塔镇班吉塔村,镇、村因塔而得名。今年70岁的刘素华是班吉塔的看护员,从小在村里长大,塔的东边是她家的院子。听说记者前来采访,她特地从锦州市的女儿家赶回村里。

  刘素华有两女一子,都在锦州市。孩子们经常接她去市里住,然而老人放不下村中的塔,时常回来,在塔前走走转转,跟街坊邻居唠唠家常。“咱这塔在全国老有名了,北京、上海、沈阳好多大城市的人都来参观。他们还告诉我,咱这塔是辽宁唯一的花塔,辽代的。这么多年了,还没发生过有人故意破坏班吉塔的事……”刚一见面,她就唠叨起来。

  班吉塔位于村子西头,向南大约500米是小凌河,北面靠山。之所以闻名,是因为它是很罕见的花塔。

  花塔,也称花式塔、华塔。在现存的古塔类型中,花塔类型独特,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为花塔的繁荣时期,元代以后逐渐消失,修造的年代仅有300多年,所以存世稀少。之所以被称为花塔,是因为塔身中层以上犹如层层的莲花花瓣,而且是在一朵大莲花中藏有无数小莲华。

  班吉塔建于辽道宗(清宁)四年(1058年),为青砖砌筑的八角七级实心花塔,通高11.25米。塔身正中部位嵌有一圈花砖,图案有葵花、海云纹等,雕刻技艺精湛,图案栩栩如生。再往上砌成斗拱,有仰莲三层。仰莲之上呈圆台形,布满砖雕。顶端的塔刹为二层仰莲,砌有圆形宝珠。整体上看,造型古朴秀丽,似盛开的莲花。

  班吉塔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辽代花塔,于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班吉塔曾先后两次进行维修。当地人回忆,上世纪80年代的维修只是采用水泥围砌的方式进行了加固。2011年,在省文物保护部门的支持下,当地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塔进行了重新修缮,恢复了班吉塔历史风貌。

  刘素华带着记者围塔转了一圈后,掏出随身携带的钥匙打开塔旁一扇小铁门,里面是一座建于辽代的无梁殿。

  相传,班吉塔在清乾隆年间进行过修缮,并留有建塔确切年代的碑刻,但此碑无存。1947年以前,班吉塔镇归属义县,人们在《义县志》中找到了史料:“斑鸠塔,塔高二丈,上有鸠鸟,故名。”当地人也证实,此塔在民间有“斑鸠塔”的说法,后来传来传去,被传成今天的班吉塔。

  刘素华拿着打扫工具,沿着班吉塔身缓慢地、细心地清理草叶、灰尘。她说:“听老人讲,塔上曾落过一对斑鸠。现在这里搞生态建设,风景好了,有很多不认识的鸟来这里,它们喜欢这里呢,说不定还守护着塔呢。”

  贰 小山村开启生态恢复大工程

  班吉塔旁建有一个小型广场,金秋时节,附近的村民将收获的红小豆晒在这里。农民张中友、冯成永等4人正在“扬场”,即用塑料锨将干燥后拍碎的豆荚抛向空中,借助风力将红小豆与皮壳分开,风中不时传来他们的笑闹声,这是一年当中农民丰收的欢乐时刻。

  班吉塔镇土地较少,为“七山二水一分田”,仅有的一分田也是以种玉米为主,种植业收入有限。不过,班吉塔镇的经济发展曾经居于凌海市的前列,因为当地有煤矿。

  谈及经济发展,马驰说:“小凌河上游于2008年起规划修建锦凌水库,这是锦州市的饮用水源。班吉塔镇恰巧在水源保护区内,所以我们现在正处于重大转型期,重点是实施锦凌水库生态恢复工程。”

  记者找到的一组数据证实了马驰的说法。实施锦凌水库生态恢复工程以来,班吉塔镇原有的9个煤矿,4家水泥、矿山类企业全部关停。

  马驰带着记者来到小凌河边。这里已经修建了长长的围栏,围栏以内即为锦凌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远处,几辆铲车正在施工。

  马驰说,那里原有一个村屯,搬迁后,施工单位正在进行生态恢复建设,将采用飞机播种的方式栽花种草,采用原生态方式种植,即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自然生长,初步选取苜蓿草、益母草等植物,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沿着河岸前行,面前出现一座由通水涵洞组成的简易桥梁,用于建设单位施工人员通行。

  站在桥上,头上忽然飞过一群水鸟。班吉塔村党支部代理书记陈琪说:“说来你也别笑话,现在环境好了,这里出现了好多以前没有见过的鸟和鱼。这群野鸭,我们以前也没有见到过,不知是啥品种。”

  他拉过记者,用手指向河的另一侧。远远看去,一只白色的水鸟站在河边的树枝上。他说:“那是白鹭,我们南边的翠岭有白鹭,以前它们很少到我们这里来,现在这里可多了!”

  马驰指着桥下说:“看我们的水,是绿色的,这是水质好的表现,过去小凌河的水可不是这样的。”说到水质变好,当地村民讲道,今年河里出现好多从未见过的鱼,也不知道叫啥名,后来才听人说是柳根鱼、马口鱼。马驰解释:“这些鱼类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只能在水质优良的环境中生存。”

  恢复生态环境,人们还做了很多事。例如,从2024年起,全镇13个行政村的垃圾按照清仓见底的标准进行全面清理,还建立了村镇垃圾清运制度,组织了24名保洁员每天6点、14点到每家每户门前收集垃圾,并将垃圾运送到垃圾处理站。此外,对于重点区域班吉塔村,他们还新修了2万多平方米的水泥路面,新修路边沟3800多米,安装了180多盏路灯。

  说到环境变化,村民说:“过去这里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这种事儿看不到了。以前以挖煤为生,现在栽花种草,改变的是产业,不变的是生活,我们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叁 发展旅游业村民充满期待

  班吉塔村不光有国宝班吉塔,还有乾隆碑。

  班吉塔村东的玉米田里有一座红砖围墙的院落,是朝阳寺遗址。走进大门,一眼便可以看到院子正中竖立着两块古朴的石碑,从碑文中可知,分别立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和乾隆十九年(1754年)。碑高4.48米,碑文字迹清晰。其中一块碑记述了当地朝阳寺的由来,即由最初坐西朝东三间殿堂开始,经过数代人的建设到1751年已经形成了拥有正殿五间、后殿七间、山门、钟楼、鼓楼、配殿齐全的规模。后来朝阳寺毁于战火。

  院中的香扁柏、圆柏、侧柏等古树仍然郁郁葱葱。陈琪一一指点给记者看这些古树的分布规律,可以比较清楚地分辨出朝阳寺建筑的基本布局,给人留下了充足的古刹翘角飞檐、古木参天的想象空间。

  班吉塔村旁是锦承公路,这是一条茶马古道,当年从海上运来的茶叶正是经由这里运到蒙古草原。班吉塔依山傍水,地处交通要道,后来不断有人在周边落户,逐渐形成了村落,村中一显著位置设有“班吉塔大集”,传承也有百年历史。

  村中还有一处百年老宅,是面阔四间的海青平房,建于清末。“女主人”蒋素敏介绍,这座老宅是亲戚的,自己暂时借住在这儿。自家的老房子在建锦凌水库保护区时拆迁了,她跟老伴儿选择住在这里,顺带着帮助看护房子。她说:“房子得有人气才结实。”她指了指花塔,又说:“这里有青山绿水,资源好,旅游业发展起来了咱也能借借光,我们期盼着呢。”

  村中人不多,偶见有游客经过。记者了解到,班吉塔村于2023年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目前,这里正在发展文旅工作。记者手头有一本《班吉塔镇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简介》,收录了当地诸多历史文化资源,其中班吉塔镇杂木林子村异军突起,打造出了“网红小树林”,让人们看到古塔侧畔乡村发展的崭新图景。

  资料库

  班吉塔

  地址 凌海市班吉塔镇班吉塔村

  年代 

  价值 为研究辽代建筑史和经济发展史以及东北地区民俗文化提供了实物佐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