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河夜航船

  叶雪松

  蒲河有夜航船了。这个消息不啻一朵绚烂的烟花,在我的心空炸裂开来。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时间久了,慢慢地就会对这个地方滋生一种亲切的甚至难以割舍的情愫。旅居沈城13年的我,早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时时刻刻关注着这里的发展变化。这些年,沈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所旅居的沈北新区更是日新月异,颇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人们常说,河流是土地的神经,水是河流的血液,河床是河流的骨骼。在我看来,在现代高速发展的今天,河流也是乡村和城市的魂。没有了河流的乡村和城市,就像一个失去了魂魄的人,变得呆滞而麻木。临水而居,必是风水宝地。沈阳有浑河、新开河、南运河从城中穿过,辽河、蒲河、绕阳河、秀水河、北沙河从市郊流过,诸多的河流使沈城成了宝地中的宝地。

  近些年来,城市建设进程在加速,我现在旅居的小区周边,盛京桥、孝信桥、学子桥横跨沈北蒲河段两岸,坐拥万亩蒲河自然生态廊道,被冠以沈城“新世外桃源”的美誉。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蒲河两岸已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各种各样的鸥鸟成群结队。这个鸟类群体主要由白鹭、野鸭、鸻鹬、燕子、鸳鸯、灰椋鸟、白头鹞、杜鹃、喜鹊等数十种鸟组成。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群又一群的白鹭,它们或在树上小憩,或在水面上翻飞捕食。每到金秋,十几只白鹭结队而行,翅下是苍茫的碧水,颇有杜甫的“一行白鹭上青天”和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诗情画意。

  我爱上了蒲河,以及蒲河两岸的一草一木、一鸥一鸟。实际上,蒲河生态廊道是我每天午后或傍晚的打卡地。春夏秋冬,除了少有的极端天气,去河边的廊道上散步,成了我每天茶余饭后的乐事。

  在沈北蒲河生态廊道上散步,一边吐纳着新鲜的空气,一边看着两岸的美景,我经常会想,斗折蛇行的碧水之上,再点缀几只乌篷小船,或泊,或行,游客们泛舟河上,意境就更美了。

  这个念头不仅在我脑海里闪现过,而且我相信很多去过沈北蒲河生态廊道的人脑海里也都闪现过。没想到,沈阳文旅局竟把这个想法落到了实处,在盛京桥下建了一南一北隔河呼应的蒲河码头,彩旗飘飘,像旧时富家千金比武招亲的擂台,也有点像鲁迅先生笔下《社戏》里的热闹场面。

  蒲河是有船的,以往因为河床干涸、水浅,人们很少看到船的身影。今年的雨水充沛,几场大雨过后,河道里骤然涨水,像一条长长的碧色丝带,蜿蜒环绕,唱着欢快的歌儿流向远方。文旅局的工作人员抓住了这个契机,在盛京桥下的沈北蒲河生态廊道建了游船码头,别出心裁地打造起了蒲河旅游航线。

  一天傍晚,我从蒲河大桥下散步归来,意外发现,盛京桥下的蒲河栈道上竟然焊接起了一个带有楼梯、上下两层、古香古色、窗明几净的翘檐琉璃瓦钢架房。我以为这不过是一座普通的钢架房,几天后,从一名工作人员那里得知,这是专为即将通航的蒲河游船码头打造的客服中心。我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河道里突然多了十几条精美的电动游船,栈道上插满了彩旗,原来是在为开通沈北蒲河生态廊道旅游航线做准备。我当时以为,这些游船只是在白天为游客服务,没想到,除了白天,主打的是晚上通航,这些游船成了名副其实的夜航船。

  华灯初上的傍晚,沈北蒲河生态廊道两侧的栈道和盛京桥上灯火通明,璀璨的灯光映照在河面上,“半江瑟瑟半江红”。河面升起一轮明月,闪着金光;在明月的旁边,不时有脚踏双轮、喷着焰火的水上飞人表演,有的像哪吒,有的像仙子,使这平静的河面更加灵动,让人如梦如幻,疑在银河。经过了解,方知这轮明月是摆放在河面上的人造月亮。远远望去,颇有张若虚笔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

  一条条挂满闪烁着红灯笼的航船穿过“月光”,在波光粼粼的“银河”上游弋;不时有穿着汉服的俊男靓女或坐在船舱聊天,或打着旱伞立于船头,仿佛时光倒流,穿越到数百年前的秦淮河畔以及宋代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汴河两岸。只不过,同一轮明月之下,当年秦淮河和汴河的画舫里弹奏出的多是青娥的悲凉,而今蒲河游船里却洋溢着寻常百姓的欢声笑语。我的旅居之地,呈现出一派祥和繁荣之景,夜航船便是这蒲河盛景中一抹让人怦然心动的亮色。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