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生涯再添“代表作” 崔晓桐用全运金牌回馈家乡

  11月11日,辽宁队选手崔晓桐/吕鑫阳在赛后庆祝夺冠。 本版照片由新华社提供

  11月11日,获得冠军的辽宁队选手崔晓桐(右)、吕鑫阳(中)和教练员在颁奖仪式上合影。

  广东国际划船中心的静水赛道上,北风吹过,带来一股强劲的力道。当崔晓桐与吕鑫阳奋力划水,赛艇率先冲过终点,电子计时器定格在5分17秒30的瞬间,岸边的辽宁代表团成员沸腾了!

  这枚女子双人单桨金牌,不仅为辽宁赛艇队的“十五运”征程画上完美句号,更成为崔晓桐4届全运会生涯的收官作:这是她的第三枚全运会金牌,也是这位奥运冠军、全满贯得主对家乡辽宁最好的回馈。

  “这有可能是我最后一届全运会了,能画上圆满的句号,太幸运了!”刚走下领奖台的崔晓桐汗水浸透征衣,笑容里满是释然与欣慰。此刻,这位从丹东走出来的姑娘胸前的金牌与晒成小麦色的皮肤相映。

  从2013年“十二运”初露锋芒,到如今“十五运”圆满收官,崔晓桐在单桨与双桨之间自如切换,在单人、双人、四人、八人等多个项目中均斩获殊荣,将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全运会的冠军奖杯悉数收入囊中,成为中国赛艇史上罕见的“全能全满贯”选手。

  2007年6月,14岁的崔晓桐因1.75米的身高和出众的臂展被教练选中,从乡村小学篮球队踏上赛艇之路。2010年8月,崔晓桐进入辽宁省航海运动学校。崔晓桐的成功,不是天赋的馈赠,“用三个字总结就是‘不容易’。”带她训练十多年的辽宁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姜海洋在看台上红了眼眶,“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在赛艇上总能看到她的身影。这丫头,实诚、抗练!”

  初入省队时,崔晓桐曾因训练强度过大偷偷抹泪,却从未想过放弃。冬训时她在冰冷的河水中练习平衡;夏训时烈日当头,她的皮肤被晒脱一层又一层。东京奥运会夺冠后,她的双手早已被桨柄磨出厚茧,却笑称这是“运动员的勋章”。

  崔晓桐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东京奥运会上与队友组成“黄金搭档”夺得女子四人双桨金牌,站上世界之巅。巴黎奥运会的失利让她一度陷入低谷。但辽宁运动员不服输的韧劲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既然选择重新回到单桨项目,就没想过找退路。”今年年初,崔晓桐与年轻队友吕鑫阳搭档,从零开始打磨女子双人单桨项目。5月的全国赛艇冠军赛(第二站),两人首次携手参赛便夺冠;本届全运会预赛、半决赛,她们均以小组头名轻松晋级,决赛中更是凭借稳定的节奏控制和强劲的冲刺能力,将冠军稳稳收入囊中。

  “晓桐姐就是我的定海神针。”吕鑫阳说起搭档满眼敬佩,“训练中她会把自己的技术细节毫无保留地教给我,比赛时哪怕遇到逆风,只要跟着她的节奏划,心里就特别踏实。”这种“传帮带”精神,正是辽宁赛艇队长盛不衰的密码。在这个光荣的团队里,老将孙满带着新人李亚伟实现辽宁选手在男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项目的三连冠,王思璇在女子单人双桨项目轻松折桂,形成了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的良好势头。

  这种接续奋斗精神,早已融入崔晓桐的血脉。夺冠后,她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亲人:“作为辽宁人,能够代表辽宁为家乡赢得全运会金牌,太高兴了!也希望家乡的父老乡亲继续支持辽宁赛艇事业。”

  如今,这位全满贯选手即将开启人生新旅程。“接下来的打算,应该是像我的教练那样,骑着自行车看年轻选手训练和比赛。”崔晓桐笑着透露转型当教练的计划,眼中闪烁着期待,“辽宁赛艇队给了我一切,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年轻队员,让更多的家乡孩子站上领奖台。”

  “崔晓桐干啥像啥,当运动员是大满贯选手,做教练必将是冠军教练!”谈及爱徒,姜海洋从不吝惜褒奖,言语中充满深深期待。

  当“十五运”赛艇赛场的欢呼声渐渐平息,崔晓桐的赛艇生涯渐入尾声,但她所诠释的“拼搏、坚守、传承”的中华体育精神,将持续激励年轻运动员前行。从年少入行到成为年逾30的名将,她用十余年光阴书写了赛场上的传奇,用一枚枚金牌回馈家乡。崔晓桐终将离开激情四射的赛场,但辽宁赛艇队的精神火炬,将从她的手中传递下去,照亮更多年轻运动员的追梦之路。

  崔晓桐的故事,未完待续!

  本报记者 朱才威 11月11日电自广州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