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特工队”护粮有一套

  本报讯 记者胡海林报道 “平均亩产超2000斤,是难得的丰收年。”最近一段时间,沈阳宝逸玉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关乃鸣带着工人忙活玉米烘干、归仓和卖粮,提起今年夏天万亩玉米地实施生物防治的经过,他直说“开眼界、长知识、效果好”。

  今年,我省在沈阳、大连规模化开展玉米螟生物防治工作,即通过无人机精准投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赤眼蜂是玉米螟天敌,能主动定位玉米螟卵并寄生其中,从源头阻断幼虫孵化,完美解决了化学农药难以触及钻蛀茎秆害虫的痛点。两地共实施玉米螟生物防治100余万亩,玉米螟病虫综合防治率达70%左右,对稳定粮食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玉米生长周期面临的主要虫害有玉米螟、黏虫、棉铃虫等,其中玉米螟是影响最大的害虫,其幼虫可贯穿玉米全生育期钻蛀危害,可以导致叶片、茎秆、果穗等关键部位无一幸免。一般年份玉米螟可导致玉米减产5%至10%,严重时减产超30%,直接威胁粮食稳产根基。玉米螟的主要防治期为幼虫1至3龄期,“以虫治虫”防控会更精准、更彻底。

  沈阳在全市9个涉农区、县(市)集中投放赤眼蜂蜂球136万个,累计释放赤眼蜂68亿头,无人机单机日均作业面积可达5000亩,效率提升20倍以上,实施区域玉米亩均减损增收约60公斤。大连基于减少农药施用目的,在玉米螟防治关键期,采取连续、大面积作业模式,有效避免了害虫“转移逃逸”,让田间赤眼蜂形成稳定的“天敌-害虫”制衡关系,确保防控效果稳定可靠,每亩减施农药约110克。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秋粮丰收的背后,是科技赋能农业绿色发展的持续探索。未来,全省将依托沈阳、大连两地的经验,积极拓展玉米生物防治面积,并融合害虫物联网实时监测、多光谱无人机巡田、智能飞防作业等现代化手段,持续提升病虫害防控精准度,为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责编:杨 旭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