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伟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做优增量、盘活存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十五五”时期,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总供给和总需求、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这五对重要关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共同助力经济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效市场同有为政府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有效市场就是通过价格和供求机制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有为政府就是政府通过建立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以及积极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及时弥补市场失灵,更好维护市场秩序,为市场有效运行提供基础支撑。
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要深刻认识政府行为与市场作用的内在联系,切实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要不断建设法治经济、信用经济,完善市场规则并带头遵守规则,通过依法行使政府职能来矫正市场失灵、规范竞争秩序,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大舞台。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产业布局、创新引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熨平经济周期波动,防止经济运行大起大落,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加强质量监管、标准建设,以规则标准带动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有所不为,就是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使市场化机制和法治化原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各展其长,共同助力经济增长。
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着眼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之举,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动态平衡,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我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拥有广阔内需市场和强大供给体系。要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同时,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质的方面,要坚持科技引领和创新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量的方面,要坚持有进有退、有保有压、有增有减,保持合理的产能利用率,形成健康、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生态。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和激发新的需求。
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高质量发展确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提出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们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占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机遇。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新动能的培育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要因地制宜、形成合力。我国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利用自身优势,找到最佳路径,不能盲目跟风一个产业、简单套用一种模式,切不可“一哄而上”。新兴产业特别是未来产业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不确定性高、资金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因此更适宜在经济发展水平高、财政实力强、研发机构和科技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富集的中心城市发展,一线城市部署的新兴产业可以多一些、进入的时间可以早一些,中小城市则应当在产业发展比较成熟时加入具有自身优势的新兴产业的供应链配套环节。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产学研各方的优质资源和科研力量,引导政府、市场和社会形成合力、协同发力,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一系列产业科技攻关工程,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核心在于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入手拓展发展新空间。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是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两个重要方面。做优增量有助于带动存量质的提升,扩大经济增长新空间;盘活存量有助于巩固增量的基础,维护经济安全,促进稳定发展。
做优增量的重点在“优”,要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更大的效益,优化增量结构。要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盘活存量的重点在“活”,要用足用活支持政策,让闲置资产活起来。采取多种方式推动盘活存量资产,促进投资良性循环。开展各类产业园区用地专项治理,持续推动产业园区“腾笼换鸟”,促进各类产业园区盘活存量闲置低效的土地。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激发“政策加力”和“改革发力”的协同效应,积极推动资源配置优化。
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是质量和总量的有机统一。没有一定的总量和速度,经济稳健运行就难以得到保障,发展质量也无从谈起。但只讲总量、不讲质量,盲目采取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必然会受能源、资源、环境等约束而不可持续。只有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以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以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
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既要以扩大规模、做大总量为基础,又要以提升质量、提高效率为目标。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已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具备大量供给高素质劳动力的能力,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新的增长优势正在形成。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拥有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现实基础。但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量”的积累稳住经济发展的基本盘,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确定性应对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基础稳、韧性强、潜能大的比较优势。必须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丰富应用场景,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和新型技能人才,以“质”的突破开辟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动能,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推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