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舒波 韩红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赢得大国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收录的《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一文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辽宁工业体系比较完备,要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辽宁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动集群化发展,建立精准分类培育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并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一文中强调:“要在重点领域提前布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辽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领域较广,但各自发展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不尽相同,必须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多点支撑、梯次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

  首先,聚焦新兴领域孵化,精心培育未来增长极。对于辽宁来说,氢能、新型储能、深远海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先进环保材料等节能环保产业,纳米材料、生物基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等未来健康产业,技术迭代快、市场潜力巨大,要加速关键共性技术的中试熟化与规模化应用,推进概念验证、工程化开发和首台(套)应用,加快形成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的新增量,为辽宁塑造面向未来的竞争新优势。其次,聚焦潜力产业培育壮大,锻造韧性集群新链条。辽宁的航空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先进医疗装备、集成电路装备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等产业,部分龙头企业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具备较好的研发基础。应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加速潜力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高端装备、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医疗产业集群,显著提升产业集群发展韧性和整体竞争力。再次,强化优势领域引领,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材料等产业方面,辽宁已具备比较优势和一定的产业基础。应推动优势产业集群持续扩容提质,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推动其在规模上持续壮大,在技术引领力、标准制定权、品牌影响力上实现跃升,努力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迈进。

  推动全链条发展,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重大前沿技术突破,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引领带动,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点和突破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链主企业是产业生态的组织者、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和资源配置的主导者,应充分发挥其“头雁效应”,引领整条产业链企业聚合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整体韧性和竞争力。

  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精准优化创新供给。建立健全链主企业常态化发布技术和产品需求清单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定期发布等方式,引导带动链主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科研院所精准对标链主企业需求,开展协同研发与技术攻关。推动建立以链主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创新联盟,提高创新供给与产业实际需求的匹配度,形成“市场需求—技术攻关—产品迭代—市场反馈”的良性创新闭环,有效避免科研与市场“两张皮”。以链主企业主体为核心,聚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支持有实力的链主企业牵头组建跨领域、跨区域的创新联合体,聚焦产业链的“卡脖子”关键技术,建立“企业出题、共同答题、市场阅卷”的攻关机制,通过链主企业引领下的协同创新,实现全链条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的战略性、系统性提升,为辽宁的产业发展和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构筑坚实根基。

  推动产业化发展,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加快推进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建设具有辽宁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的必由之路,更是辽宁重塑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抉择。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优势,着力破除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通道,加速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驱动辽宁产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建设高能级转化支撑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系统布局、加快建设集概念验证、技术熟化、工程化开发、小试中试于一体的高能级平台,探索灵活的运营机制,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撑。优化全链条转化服务生态,畅通“最后一公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成果与需求智能匹配对接平台,定期举办细分领域的科技成果对接会、创新创业大赛,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和服务,打造富有吸引力的创新成果转化生态圈,积极吸引集聚国内外高水平科技成果在辽宁落地转化。创新人才“引育用留”机制,夯实智力支撑基石。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方向,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大力引进集聚海内外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以及特定领域急需紧缺的“高精尖缺”人才,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加快将辽宁的科教人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转化为澎湃的创新发展优势、持久的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