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感

  宋东泽

  做好民族工作,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这一重要论述收录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专题中,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锚定了航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研读领会,关键在于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的深刻内涵,精准领悟其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

  准确把握“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文章强调:“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特别强调“对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地位,又要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循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层层深入,科学阐释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让共同体理念真正入脑入心。

  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章强调“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国家的豪迈壮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塑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要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突出特性,进一步促进各民族间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准确把握“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与“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文章强调:“情感上相互亲近是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强纽带,各族人民都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人心基础。”要通过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