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秋 马其南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深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提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大力推动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力量”。
以数字赋能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这深刻揭示了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与新路径。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和关键所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推动力。必须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突破传统文化业态在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上的瓶颈,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实现文化产业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深度介入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要发展“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文化+”是文化要素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打造“文化+”发展模式,就要加大资源挖掘、要素整合、产业耦合力度,打破传统壁垒、实现跨界联动、优化资源配置,在各种业态之间架起桥梁,以文化为核心驱动因素,将文化资源有机地嵌入其他行业与领域之中,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金融等领域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产业由初级阶段表层融合向高级阶段深层融合的过程,孕育出新的产业形态和消费模式,发挥“1+1>2”的整体效应。要提升文化原创能力。数字技术正深度重塑文化创作的生态与范式,必须把握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持续激发文化原创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内容形式与思想理念的持续创新,持续提升文化原创能力。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文化惠民,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行动。”要完善惠及全体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资本、技术、数据等关键生产要素向供给领域汇聚,激发人民群众潜在的文化消费潜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新模式。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供给”的现代治理体系,形成文化设施共建共管共享机制,优化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层次供给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模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单一供给向多元共建转变。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从传承文化根脉、弘扬民族之魂的高度出发,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不可替代,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效能,首要工作是以文物资源为核心,整体保护文物本体和改善周边环境,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合理保存好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传统村落、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同时,进一步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借助展览、讲解、数字化复原等手段,使文化遗产从“静态陈列”转变为“动态体验”,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和提质扩容。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使优质的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促使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广泛下沉,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普惠性和精准性,努力为群众提供高质量、有效率、更公平、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加快培育优秀文化人才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推进文化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确保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对接。要走好文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引领文化生产力变革、培育文化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支柱。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培育优秀文化人才要把政治引领与价值塑造放在首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文化人才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把个人理想追求与民族复兴伟业紧密结合起来。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指引优化文化人才培育机制。立足发展实践,以提高人才培养与文化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化高校学科布局、统筹学科设置,着力培养具备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人才。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文化人才评价体系,提升文化人才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充分发挥人才评价在文化人才管理中的关键导向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筑好文化人才“蓄水池”。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本文为2024年全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重点课题“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双心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