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智改数转挂上了“专家号”

  本报记者 徐铁英

  11月11日,朝阳宏达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洋来到沈阳,一是来参会,二是来见人。他参加的是辽宁省民营经济金融服务联盟、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联盟工作会议,他想见的人是提供现场咨询服务的人工智能专业博士何新。

  一周前,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联盟组织专家团队到朝阳市,为有转型需求的企业“送诊”,于洋与桉新智能数字科技(辽宁)有限公司的专家团队进行了对接。“企业一直在寻求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尝试过几款通用型的数字化技术,但与企业非标准定制化的生产模式并不适配。”于洋说,双方初次见面就相谈甚欢,他感觉这次数字化转型“有戏”。

  急于给企业装上“数字大脑”的于洋,听说桉新智能数字科技(辽宁)有限公司的首席专家何新也来参会,早早就赶到会场找何新挂上“专家号”,请他给企业现场“号脉”。

  心情急迫的于洋直入主题:“各个环节的数据没有贯通,得靠人工统计、分析,数据难以汇聚在一个时间节点上。有时候需要赶订单,才发现原材料储备不足,连忙张罗采购,既增加了采购成本,也影响了生产进度。”

  “刚给你们企业做完评估,正计划去实地勘察,好进行数字化改造设计。”何新也没寒暄,直接沟通起数字化转型的方案。

  “各个生产环节,包括管理层面,都要有数据支撑”“随时随地了解生产运行、订单完成进度等指标”“可以进行数据分析,指导生产”……于洋把想法一股脑地都倒给何新。

  已经做过上百个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的何新胸有成竹:“这些要求都能满足,先根据企业生产流程设计数据方案,再在生产设备上进行落地,不需要大动干戈,也能达到效果。”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问诊”,疑惑全解的于洋向何新发出邀请:“下周有空没,到企业看看?”“应该可以。”何新回答。

  于洋还未离开,前来“复诊”的多屏科技(辽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凡就上前拉住了何新。此前,企业建成东北玻璃加工行业首条数字化智能自动生产线,但质量、能源、设备、安全等系统滞后的数字化水平与高效运转的生产线“格格不入”,数据孤岛问题愈发突出。通过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联盟搭桥,何新带领专家团队进驻企业,帮助企业建起了多屏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多屏数据管控平台。

  “平台运行怎么样?”何新询问。“效果明显,数据实现了全链路贯通,生产状态与质量波动实时可感。”李凡点头赞道。

  尝到了数字化的甜头,这次“复诊”时李凡提出新诉求:“希望企业能向先进级智能工厂方向迈进。”

  “下一步,人工智能技术要在生产应用场景上赋能,比如能源的预测、降碳,运营网络的数字化管控,实现降本增效。”何新开出了新“处方”。

责编:杨 旭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