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力土村皮影戏团远近闻名。图为张连举在为大石桥市观众演示皮影。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刘海搏
11月12日,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老年协会活动室内,87岁的民间皮影艺人张连举正手持影人,中气十足地唱着经典唱段。房间内,还有拉弦的、打板的、唱词的、操纵影人的……大家边学边唱,将这原汁原味的辽西皮影艺术演绎成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这样的教学活动已经持续10年了,在此之前,张连举在阜新县于寺镇沙力土村唱皮影戏,是十里八村小有名气“唱影子的”。
在张连举心中,他不仅仅是在唱皮影戏,更是有义务的传承人。从乡村的皮影戏团,到县城的非遗课堂,这位87岁的民间艺人,始终身体力行地让更多人了解辽西皮影艺术。
小村里的皮影戏团
时间倒回到20多年前。当时还在阜新县于寺镇沙力土村小学做音乐体育教师的张连举退休了,从小喜欢音乐、闲不下来的他开始研究起驴皮影。“于寺的驴皮影大约在清朝末年开始流行,到现在得有100多年了。在我们村,喜欢、会唱皮影的人很多,只要有演出,乡亲们都会来看。”张连举的两个哥哥张连科、张连生都是皮影艺人,他与皮影的缘分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哥哥的驴皮影是跟从山西来的老吕头学的。我从小就喜欢吹拉弹唱,他们出去‘唱影子’,我就跟在旁边听,慢慢也懂了一些门道。”2000年,张连举从沙力土村小学退休,开始学习吹喇叭、打板、敲边鼓、拉二胡、拿影人、读影卷……仅用一年多时间,兼具天赋和热爱的他就掌握了皮影戏的行家活。
很快,张连举就跟着师傅们出去演出了。“皮影戏的曲调和一般歌曲不一样,又没有曲谱,全靠老一辈口传心授,我跟师傅们边演边学。”提起过去,张连举十分骄傲——每年农历六月十三“出箱”,到周边的干沟子村、徐家沟、赵营子村等地,一唱就是40天。盛夏时节,农忙已过,乡村夜晚天气凉爽,大家都出来看影子戏,别提多乐和了。
于寺镇驴皮影的出现,带动了辽西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直到现在,虽然已经搬离小乡村到阜新县城居住,但在沙力土村问起“影匠”,村民们仍然会一边提起张连举,一边竖起大拇指。“在老一辈艺人的努力下,皮影戏在于寺镇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技艺。现在有数十个剧目,影卷历经百余年和无数人传阅仍然保存完好。”于寺镇文化站站长王利光告诉记者。
小县里的非遗课堂
现在,已经搬到阜新县城居住的张连举仍然没有停止对皮影的热爱。每周一三五上午,老年协会的活动室都会响起锣鼓声。皮影学员围坐在一起——调试二胡、摆弄影人,在这个特殊课堂里,张连举是所有人的师傅。
提起这个皮影课堂,张连举十分感慨:“2016年4月,我建议老年协会成立皮影戏团,由我教大家,一起传承非遗技艺,没想到当即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很快就开始教学活动了。”打那以后,每周三次的课程,成了张连举和学员们最期待的时光。从影卷解读到影人操作,从基础唱腔到乐器合奏,每个环节都凝结着这位民间老艺人的心血。
“影戏讲究‘搭牌子’,会拉、会唱、会打、会拿,缺一不可!”张连举总是这样强调。他暗暗下定决心,要把师傅教给他的技艺,完完全全传授给大家。学员们虽然没有唱皮影戏的基础,但凭借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个非遗课堂实现了“双向奔赴”。
每周三次的“师徒教学”,丰富着张连举的老年生活,也延续着皮影艺术的魅力。在这10年的吹拉弹唱、口传心授过程中,阜新皮影戏艺术团正式成立。从学校唱到商场,从室内唱到户外,艺术团的出现让更多人享受到了观看皮影戏的乐趣,感受到了辽西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珍宝。“虽说现在看皮影、演皮影、学皮影的人少了,但只要影人在、影箱在,这门艺术就不会失传。”张连举坚定地认为,或许没有华丽的舞台、耀眼的灯光,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足以照亮皮影戏传承的道路。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